學佛道場

首頁 學佛道場 初級課程:人天乘 學佛與皈依

學佛與皈依

現代社會很多人信佛的目的,可能隻是為了希望得到種種不勞而獲的好處,或者是逃避災難、辟邪擋劫;但實際上他們并不認識什麼是佛,更加談不上了解佛法;而這種盲目虔誠的信仰,其實正是一種可悲可憫的迷信行為,因為他們不單止永遠得不到佛法的寶藏,而且更危險的是極容易被邪師所迷。求财者,未得财先破财;求好運者,未交好運先遇惡運;求佛法者,未聞正法先遇邪法。假若執持邪見,甚至會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以緻結集無邊惡緣,斷佛種性,深堕地獄,萬劫不複!故此信佛的人是絕對不應迷信,因為迷信的人是很難有機會醒覺的。

 

其實每一個佛弟子除了信佛之外,更重要的是必須學佛。學佛即是修行,亦即是學習佛陀的教化來修改自己不完善、不完美的行為。而每一個欲求修習正确佛法的佛弟子,首先是必須先要清楚認識與及皈依佛教中不可思議的寶藏,就是佛、法、僧三寶。

 

皈依 — 即是歸向、依附、深信及跟從的意思。

 

皈依三寶 — 即永遠歸向,附托及依從佛、法、僧的指引,願求攝受教化。

 

皈依在乎發心,佛弟子必須要以真、誠、善之心,契合諸佛菩薩的慈愛悲願,願意永遠皈向、依從佛、法、僧三寶的教化,來修改自己不正确的行為。不過,有很多人雖然曾經參加過多次的皈依儀式,但若果他們仍未知道皈依的真正實義,那麼,這些都隻是屬于形式上的結緣皈依,仍然未算真正發心皈依三寶。因此,在皈依的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能夠透切地了解皈依的實義,在法師的攝引下,以真實心摯誠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,才算是真正的皈依。 

 

那麼,到底為何學佛的人必須要皈依三寶?而佛、法、僧又為什麼會被稱為宇宙間光明的寶藏呢?現在就讓我們以恭敬之态度來清楚認識三寶的實義。

 

佛寶
我們世間凡夫的知覺 (能覺知自我及身體以外的事物名為知,由此而産生的喜歡或讨厭的感受名為覺),凡夫的知覺是永遠被自己的身體及身外境物支配,亦因為喜、惡的感覺推動,便無有止境地不斷向境物攀緣追逐,更會執著刹那出現的感覺以為真實,以此連綿,永處生死;而佛陀的知,佛陀的覺,是從這種虛妄不實的執著中,完全解脫出來,顯現如虛空一樣,清淨平等、不生不滅、自在無染的知覺,等虛空,遍法界。佛說世間所有物質現象 (色) 都是不斷變幻生滅,衆生的知覺執此色像世間以為真實永恒,所以永被生死煩惱纒縛,其實虛空本體 (空),本然清淨,真實不動,佛的知覺合于虛空,正遍知一切真相,因此佛陀是宇宙間最圓滿的覺悟者,能盡知宇宙虛空中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時境的物質變化,一切衆生之生滅現象及一切衆生修行成佛的過程;兼且具足救拔一切衆生的無邊大誓願力,亦能因應一切衆生的根基,開創無量法門教化衆生。因為佛陀所說的義理及世間種種事相演變現象,都是必定真實,故此,正是宇宙間光明的真理。  

釋迦牟尼佛,正是這世上創立佛教的根本老師,佛陀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于印度出生的一位太子,名悉達多。因為深切體會到一切衆生都是處身于生、老、病、死與及各種苦難當中,所以心中非常苦惱;于是太子便決心舍棄一切權位福樂,出家修行,而且遍訪名師,希望能夠找到解脫一切痛苦的辦法。太子先習各類禅定,又經六年苦修,但仍然未能覺悟到令衆生離苦的方法,終于便放棄苦行,并且于菩提樹下發大誓願:"若果不證得圓滿的覺悟,甯死誓不起座!"結果太子宴座七日七夜,萬緣放下,身心澄淨猶如寂然的虛空,最後于夜睹明星之際,豁然大悟,盡顯不生不滅之虛空妙性。而這種圓滿無礙之無上正等正覺,盡能遍照十方三世一切世間之颠倒妄相。從此,太子便被稱為世上最尊貴的圓滿覺悟者-“佛陀”。當佛陀顯現圓滿正覺之後,發覺這種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(佛性),每個衆生人人具足,隻要能令衆生覺悟成佛,便可永遠解脫世間一切生死及痛苦。于是佛陀便四處行乞說法,恭敬承事一切衆生,攝伏外道的我慢,經四十九年,為無數衆生講述宇宙間種種真谛,并且演說各類修行法門,目的是教化一切衆生"離苦得樂"與及"覺悟成佛"的修行方法! 

 

佛陀不單止為我們說出一切世間的真相,亦能令我們得到真正的快樂與永恒的覺悟,所以實在是世間最稀有的寶藏,故稱為“佛寶”。

 

法寶
由慈悲的佛陀及菩薩衆教化衆生的修行法門。釋迦如來教化的記錄,是在佛入滅後,由弟子們多次結集而編成,然而佛教之義理,其實盡皆歸入三藏經典當中。三藏是:經藏、律藏、論藏。
 

經藏 — 即契經,契合真理的教化記錄。由佛、菩薩向衆生展示宇宙人生的真理,與及教化衆生種種修行方法的記錄。亦即是佛、菩薩教化弟子的聚會記錄(真理的寶藏)。
    

律藏 — 即記錄戒律的寶藏,由佛菩薩教導弟子必須要戒備及修改的行為。佛的弟子,各有不同之前因,不同的習氣,而種種的律行細則,猶如鮮明的指标,可以幫助不同身份的修行人斷除一切惡習,安立在正确的行為當中,而佛弟子嚴持戒律的目的是:
   (一) 止一切惡行;
   (二) 行一切善;
   (三) 饒益一切衆生。

 

論藏 — 是記錄一些久修佛法而證得種種體驗之大德及菩薩衆,為其他佛弟子解釋佛法及剖析種種修行現象的論說寶藏。目的是幫助修行人體證佛法、印入佛法。

 

不過。雖然很多人是渴望求學佛法,修習佛法,但是要盡讀三藏經典,已非易事,若要讀後能明,更是難中之難,所以每每令人對佛法既敬又畏,望而卻步,真的不知從何入手? 

 

其實總括三藏之義理,皆不離下列三類教化,若能深解通達,即能直契如來法藏當中。

 

一、人天乘 — 世間有為法(色)— 順應因果法則

一般凡夫欲求種種福樂及長壽,佛陀為契合他們的根基,便向衆生說明宇宙間永恒不變的真理 — “因果定律”。因為世間上萬事萬物的出現,都必定有其前因後果。所有萬物,因衆緣和合而生,亦因衆緣分散而滅,而因緣果報之顯現,亦必定是纖毫不爽,各有前因的,因為一切衆生的痛苦災難,與及快樂祥和,皆是由自己的身、口、意行為業力所招感,所以佛陀便教化衆生必須要皈依三寶,然後要嚴格注意自己的行為,努力止惡行善,為将來斷絕惡果,廣種無邊福田。而五戒、十善正是教化欲求人天福樂的衆生"離苦得樂"的修行法門。

 

二、小乘 — 出世間清淨法(空)— 顯現清淨理體   

小乘所修屬于精神心意上淨化的修行,亦稱 - “梵行”。 
佛、菩薩教化那些久種善根,業力逐漸澄淨的修行人,令到他們明白自己的身體、意識、及身體以外之境物,雖然出現,但盡都是不斷變化,絕不永恒,隻是暫現暫滅的假像而已。然而在芸芸的生滅過程當中,其實一切衆生皆是具有不生不滅的清淨知覺本性,隻因凡夫衆生執幻作實,常迷不覺,即被無明所障,貪戀執著,遂引生無邊苦惱;亦因攀緣熾盛,以緻不斷生死,無有窮盡,于清淨的虛空法體,妄見無量如幻的生死。故此修行人若能深明此理,觀透世間假像,即能斷除愛欲,遠離一切妄想執著,顯現本來清淨平等之心靈 —“涅槃自性”,解脫自在;而這些正是佛陀教化智慧漸現的衆生"解脫覺悟"之修行法門。
小乘修行可分為“聲聞乘”及“緣覺乘”。教法分别有四聖谛、三十七助道品、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及十二因緣等。

 

三、大乘 — 世、出世間微妙法(色、空圓融)— 悲智雙運

大乘修行人名菩提薩埵,亦名覺有情,是自覺覺他的意思。菩薩是覺悟了一切如幻的有情衆生,安住清淨解脫,因悲憫無量愚癡的有情衆生仍被世間假像所迷,不斷追逐攀緣,造作無邊業力,結果永無止境地流浪生死;于是便以如幻之身軀,與起無量慈愛心,發廣大誓願,生于無量如幻的世界當中,饒益教化無邊有情衆生。

 

大乘菩薩,身如蓮藕,于穢土中力行一切善法,但精神卻猶如聖潔之蓮花,無染一切,安住清淨解脫。

 

大乘修行法門有四無量心、四攝法、與及十波羅蜜等。

 

因為佛陀的教法直契真理,能令貧窮痛苦的衆生得到财富福樂,能令厭惡生死的衆生得到清淨解脫,最後更能令一切衆生,同入大乘,廣行菩薩道,直至覺悟成佛,所以便稱為法寶。

 

僧寶— 第一義僧(佛陀)、菩薩聖僧、清淨福田僧 

 

僧寶是指久修佛法,具有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之心量,以說法度衆生為己任的菩薩衆及出家修行衆。因為一切能夠為衆生展示宇宙真理,宣揚如來正法之十方賢聖僧,皆是衆生的大善知識,亦是一切衆生的光明導師,所以稱為僧寶。

 

學佛的人如果能夠正确的認識佛、法、僧三寶,并且以真、誠、善之殷重心,全心全意的皈依、供養、禮敬三寶,積極止惡行善,親近善知識,勤習佛法,實踐佛陀的所教,活用于世間,便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佛弟子。

首頁佛學道場弘法影音佛學提問我的